钱币上的盲文标识是什么?
盲文是指专门供盲人书写和摸读的一种符号,这种符号用点状表示,所以又叫做点字。
目前国际通用盲文是由一个到六个不同数目,不同排列位置的圆点组成的,它代表了各种文字、数字及标点符号,这些点印在特殊的纸上面,盲人可以摸读,对于人民币收藏者来说这也是收藏文化的一种,然而,对于纸币上面的盲文符号你又了解多少呢?
盲文起源于法国,由于法国国王路易.布莱叶小时候失明,后来经过自己的探索,他最终于1829年发明了造福全世界盲人的盲文。起初盲文遭到了一些非议,直到1838年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盲文印刷品,布莱叶去世之后的第三年,盲文才被法国人公认。由于盲文易读易写,1879年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,在柏林进行,会上决定采用这种盲文教学。
1887年国际上公认盲文为正式盲人文字,1953年我国教育部推行由盲人黄乃设计的以注音字母为基础,以普通为拼音标准,参照而莱叶盲文符号体系的汉语盲文点字,到现在使用的仍是这套统一的汉语盲文,第四套人民币上使用的就是这套盲文。
以前世界货币上并没有盲文符号,并且纸币大小不一,盲人主要靠触觉来区分不同面值的纸币。而金属硬币也是逐级增加钱径的,也可以通过大小轻重来辨认。后来世界各国的硬币开始首先使用盲文符号。例如:意大利的500里拉硬币上就铸有盲文符号,该币是双金属镶嵌,背面外圈上部有10余个凸点;泰国的10铢双金属镶嵌币背面外圈上部也铸有4个凸点;墨西哥的10、20、50、100比索不锈钢币,正面头像左或右侧均铸有数目不同的凸点,这是目前世界仅有的一套成系列铸有盲目文符号的硬币。看来,将来镌刻盲文符号的硬币会越来越多。
和硬币上盲文符号应用相比,各国纸币上加印盲文符号的人还不多,如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上就没有盲文符号,而第四套人民币上,主币上就增印了盲文符号。其中1元、2元、5元、10元券在正面左下角分别加印1个、2个(竖列)、2个(斜列)、4个小黑点;50元、100元券在正面右下角分别加印5个、7个小黑点。这些小黑点错综排列,盲人可以通过触摸黑点,通过多少和分布的不同而区分面值。
第四套人民币纸币主币上使用的盲文数字符号,是按照盲文6个圆点符号科学组合的规定要求而设计的。1980年版人民币上,1元、2元、5元、10元的盲文面额在票面正面左下方,50元、100元在右下方。第五套人民币首枚100元券于1999年10月1日发行,其它不同面额的券别也相继发行。细心的人会发现:新版人民币设计水平、印制质量、防伪技术较第四套人民币有了质的提高。钞票凹印手感进一步增强,盲文面额标记设计形式也与第四套人民币有所不同,其盲文面额标记均在票面正面的右下方,它将代表0的三个圆点连接起来,变成一个拐弯符号“┛”。这种简化了的盲文面额标记是从多种设计方案中筛选出来,并经中国盲文协会认可的。
我国的盲人有几百万,他们也是消费群体的一部分,所以,应当受到重视和关注,在人民币上增加盲文符号,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盲人的尊重。